close

自由時報記者林毅璋/台北報導〕對於國內發展生質能,學者看法相對保守,主要擔憂的是成本問題。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認為,須先確認「產出的能源要大於投入的能源」,若種植能源作物的農田很分散,自然在採收、煉製的過程中運輸成本較高,連帶使得碳排放也高,成本效益的考量十分重要。

政府補貼效益合宜否待精算

他說,若生質能單位成本太高,不如像歐洲,直接將農作物拿去火力電廠燒,轉化為熱能還比較划算,且灰燼還可再用做肥料。至於政府補貼方面,太低沒誘因;太高又變成是全民倒貼生質能源產業。因此,補貼效益是否合宜,政府如何拿捏,將是發展關鍵,究竟台灣發展生質能「是否划得來」,還得進一步精算。

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指出,政府的補貼費用亦是成本之一,各種新能源能否被普遍使用,終歸成本問題。就像雖可利用海水淡化廠提供清水,卻無法全面解決缺水問題,原因在於海水淡化的成本實在太高。

梁啟源也提醒,過去政府曾引進種植黃豆提煉生質柴油,結果發生嚴重病蟲害,最後因產量少失敗收場,故能源作物品種的選擇十分重要。

台大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吳珮瑛指出,台灣能種植能源作物的規模不比美國與巴西,進口的成本是否比國內投入種植划算,值得考量。她說,「只有土地很大的國家才能很奢侈的做這件事」,且在危難時,「糧食的重要性絕對更勝於能源」。

台糖主管則質疑政府政策舉棋不定。今年初國內糖價高漲時,農委會台糖是否考慮將中南部休耕蔗田復耕,增加砂糖煉製量以穩定物價;不到一年,政府現又稱鼓勵種甘蔗來發展生質能源。「究竟政府要做什麼?」穩定物價與新能源發展間孰重孰輕,須有明確方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2ezjp3 的頭像
    l2ezjp3

    l2ezjp3的部落格

    l2ezjp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